最近十大股票配资网站,欧盟各国一致拍板了一个事儿,那就是《国际采购文件》实施头一遭用到的例子,跟咱们中国进口的医疗器械有关。
按照这个例子来说,接下来五年里头,只要欧洲那边的医院啊或者科研单位要买医疗器械,只要合同钱数超过了500万欧元,那就得额外付最多25%的罚款加价(比如说本来卖1000万欧元,那还得再多给欧盟250万欧元)。不过呢,要是加了价之后价格还是合适,那中国的供应商还是有机会中标的。
欧盟委员会表示,他们这么做是为了“让市场回归公正和平稳”。但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,现在欧洲各国政府都在紧缩开支,这更像是一场互相较劲的游戏:你搞本土替代,那我就得给你点回应。全球医疗器械的供货网络,看起来又要迎来一次“大变动”。
矛盾并非凭空而来
两年前,有几个欧洲的医疗机构站出来提出了质疑。
这个争端不是一朝一夕冒出来的。早在2023年4月,欧洲那边几家搞医疗的协会,就已经跟欧盟反映了情况,讲中国买MRI、CT、监护仪这些重要设备时,有些“背后的规矩”。就像政府直接说了,国产货得排前面,还给它们“特别照顾”,外国产品要是想进中国医院,那可得经过一系列漫长又复杂的审核,最后往往是花了大力气,还没捞到啥好处。
欧盟在调查之后,在2025年1月14号发布了正式报告,整个过程大概花了9个月时间。这份报告直接指出咱们这边“偏向”得太厉害,他们主要的不满有几点:一个是国产设备有加分政策,二是进口设备进医院审批流程太繁琐,三是集中采购时价格降得太猛,阶梯降价幅度太大。
之后两边谈了三轮,欧盟那边最后整出个“三换一”的主意,说想让中国把给国产设备的加分去掉,对进口产品的审核也别那么严了,还得让外国企业跟国产设备享受一样的价格好处。但中方觉得这些要求都超出WTO的规定了,不肯让步,所以谈判就这么吹了。
到今年五月底的时候,欧委会是真的要动手了。5月27号,他们把那个排除方案拿到了欧盟理事会去投票,结果第二天就顺利过关。投票的时候,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这些大国都举了手,匈牙利和希腊没吱声,波兰跳出来反对,但也没用。
新规矩里头专门搞了个防作弊的条款,就是为了不让有些人耍滑头。比如说,有的牌子明明是欧洲的,可东西大部分是在中国造的,然后贴个欧洲标就说是欧洲货。这一手,就是要把那些“中国生产、欧洲挂名”的路子给堵死。
说实话,IPI这个新工具是在2022年才正式启用的。大家起初都猜测,第一个被盯上的可能是印度或者美国,但出乎意料的是,中国却成了第一个“被撞枪口”的。看来,在欧洲眼里,医疗器械这块业务已经变成了个敏感话题。
国产替代对阵对等准入现在咱们聊聊国产替代和对等准入这事儿。国产替代,说白了就是咱们自己的产品、技术或服务,慢慢把国外的那些给替换下来。为啥呢?不就是为了提高咱们自己的产业水平,少受点国外的限制嘛。这样一来,咱们的经济就能更自主、更安全了。而对等准入呢,则是说,你想进我的市场,那你也得让我进你的市场,咱们得公平交易。这个做法,主要是为了防止贸易保护主义,让国际贸易更加公平、透明。这两者看起来有点对立,但其实都是为了咱们国家的利益。国产替代是想让咱们自己更强,对等准入则是想让国际贸易更公平。当然,这两者也不是完全冲突的,有时候还能相辅相成呢。咱们在处理这两者关系的时候,得根据实际情况来。既要推动国产替代,提高咱们的产业水平,也不能忘了对等准入,得维护咱们的国际贸易权益。只有这样,咱们的经济才能更健康、更持续地发展。
问题来了,为啥医疗器械会成为重点呢?说白了,就是因为这两年中国在医疗器械这块儿发展得太快了。像“中国制造2025”、“健康中国2030”这些政策,再加上各地热火朝天的带量采购,简直就是给国产医疗器械按下了加速键。预计到2025年,县级医院里头的CT、MRI,国产货得占到七成以上。
财办采551号文件直接点出,有137种医疗设备得优先考虑买国产的。而且,不光是这个文件,地方政府买东西、医保给报销时,也都更喜欢国产设备。这样一来,进口医疗影像设备在中国的市场占比,就从2016年的68%一直掉到了2024年的41%。欧洲那些企业,光是在中国这一块儿,每年就得少赚近百亿人民币。
欧盟那边有统计数据,一看就清楚,从2020年开始,咱们中国对欧洲的医疗器械出口就一直比进口多,特别是影像设备这块儿,顺差比例高达62%。
欧盟感觉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现象;而中国方面则坚称十大股票配资网站,自己压根儿就没签署WTO的政府采购协议,公共采购本就是国家自个儿的事儿,欧洲那边对中国的医药品、信息安全装备也是审得严严实实的,他们凭啥就让我们单方面放开呢?
没错,国产医疗设备之所以能快速发展,不只是因为政府的支持。大家看病的需求明摆着,中国每百万人才有11台核磁共振仪,相比之下,OECD国家的平均数是20台左右,乡镇医院在影像设备上的短缺更是接近一半。
市场这么大需求,企业当然得赶紧扩产。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带量采购,硬是把以前两百多万一台的CT设备价格砍到了现在的一百多万。这样一来,进口设备赚大钱的日子算是到头了。
以前,欧洲企业在中国是东西卖得少还价格高,现在变成了赚得少还卖得不多,这样一再压缩利润,肯定把欧洲企业给逼得不行了。
由于各国财政状况紧张,欧洲的企业们纷纷喊苦,说利润被大大压缩,研发投资难以回本,因此它们催促欧盟采取行动的速度也就加快了不少。
哪个行业或者哪种情况下压力最重呢?
在医疗领域,影像设备公司往往是首批受到影响的。
欧盟新政策一出炉,咱们中国的医疗器械厂家立马觉得形势有点严峻了。
欧盟虽然没有明确点出哪些企业会上黑名单,但他们的规矩定得很明白:只要是产自中国,合同金额超过500万欧元的政府采购项目,一律要多收25%的惩罚性费用。这一政策下来,最先受到冲击的,肯定是那些价格不菲的医疗影像设备。
据统计数据显示,欧盟那边,一台3T级的MRI机器大概要150万欧元。但医院买这些设备时,更喜欢“捆绑购买”,就是MRI、CT这些,还有配套的一起买了,这样一来,一笔订单轻轻松松就超过800万欧元,有的还能飙到1200万欧元呢。这对咱们中国的高端影像设备厂家,例如联影医疗和东软医疗,来说,可真是个不小的挑战。
联影科技的uMR Jupiter 5T核磁共振设备,在咱们中国卖得挺贵,四川省人民医院买的那一台,价格大概就是2700万人民币左右。
到了2024年,这两家企业在欧洲成功实施了79个捆绑项目,但其中有38个项目的合同金额超过了新规定定的上限。简单估算一下,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有一半左右的业务得泡汤。
迈瑞医疗(股票代码:300760.SZ)也遭遇了损失。他们做的监护仪,价格其实蛮实惠的,一台大概就1到2万欧元。不过,麻烦在于欧洲那边的医院,老爱搞集中招标,几年时间采购量就能轻松超过千万。迈瑞要是想继续拿这些单子,可能得指望波兰的新厂,再回欧洲市场去投标。这么一来二去的,每笔订单的成本,最少也得涨上12%。
在植入器械这行当里,微创医疗(0853.HK)和乐普医疗(300003.SZ)两家公司,目前看起来像是侥幸避开了麻烦。它们大多采用分批送货的方式,这样一来,每次的采购金额就很少会超过那个限制线。不过话说回来,要是欧盟以后又整出个类似“价格惩罚”的招数,那这两家公司想要在海外市场上大展拳脚,怕是也得捏把汗了。
现在看起来比较稳当的是威高股份(股票代码1066.HK)和鱼跃医疗(股票代码002223.SZ)。它们主要做的是欧洲那边的家用和医院外面的市场,目前还没有直接撞到红线上。但有个麻烦是,要是欧盟之后也对那些耗材类产品动手,那以后的情况谁也说不准。
财务专家算了一笔细账,要是联影和东软接下来五年在欧洲的大单子全没了,那他们两家加起来的收入损失可得超过70亿人民币,这可是他们海外总收入的四成多呢。要是真得靠荷兰和意大利的工厂再加工一遍,那成本一上来,企业的利润率还得再降1.5到2个百分点。
迈瑞的情况其实还好点,它在欧洲那边的公共采购市场上只占7%的份额。不过呢,迈瑞的东西利润挺可观的,要是这块市场没了,公司大概会少赚3%左右的利润。
让企业更头疼的是,假如像美国、澳大利亚这样的英语系国家也跟着欧洲的步伐走,那迈瑞可能会面临的损失,可就不是几个亿能打发得了的了。
一个事儿惹出来的一连串反应有时候,生活里发生的一个小事件,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个小石子,会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。这事儿就像连锁效应,一个开头,后面跟着一连串的变化和影响。比如说,你早上上班路上不小心撞了车,这一撞,可能就得耽误时间去处理事故,然后上班迟到。到了公司,因为迟到被老板说了几句,心情就不好了。心情不好,工作时就容易出错。一出错,可能就得加班来弥补。加班累了,回家就没啥精神陪家人,这样家庭氛围可能就变差了。你看,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撞车事故,结果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。连锁效应这事儿,在生活中真的太常见了。有时候,你可能只是随口说了一句无心的话,结果却让别人心里不舒服,然后那个人又把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带到了别的地方,影响了其他人。这样一来二去,原本一句不起眼的话,最后可能造成很大的误会和矛盾。所以呀,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,做事说话都得小心点。因为生活就像一张大网,每个点都可能连着其他的点,一个不小心,就可能惹出一连串的麻烦。理解并留意这种连锁效应,能让我们更加谨慎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。
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新调整布局
欧盟这次的举动,不光让中国企业受了伤,短期内欧洲医院也得头疼好一阵子。以前大家都依赖中国企业的低价和快速交货,现在得转向飞利浦、西门子和GE这些大公司。可问题是,这些大牌的设备生产很多都外包给了亚洲的工厂。突然间需求大增,交货时间得拖长半年到九个月,价格说不定还得再上浮个15%左右。
德国和法国的医院联手着急了。他们放出风声,要是弄不到中国造的那种超清晰CT机,急诊室做检查得等上36小时,比原先的24小时还要久。法国负责买东西的部门也无奈算了笔账,说影像中心得多花18%的钱。欧洲本想省点儿,结果却越掏越多。
中国企业为了继续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,早就动手布局了。联影医疗悄悄在荷兰布雷达建了个新装配基地,打算到2026年,把CT和PET/CT的生产全挪到欧洲去。东软医疗也不甘落后,跟意大利艾米利亚-罗马涅大区达成了协议,准备把MRI磁体的生产线移到那边去。
以后,中国企业可能会把“中国技术加上欧洲制造”这种方式,用到像监护仪、骨科器械这些中等档次的产品上。这种操作预计还会继续推广。
对欧洲那些医院而言,这真的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事:它们既能以实惠价格用上中国的医疗设备,又能让欧洲保留一些制造业岗位,让利润继续留在本土。
不过也有人忧虑,欧洲这回当“领头羊”可能会带来连锁反应。像美国、日本这些国家,说不定会立马跟上,把医疗器械也变成跟新能源、5G一样,成为地缘政治较量中的关键一环。
写在结尾的话
欧盟对中国设下的市场准入门槛,说白了就是中欧这两个经济大块头在产业策略和国家利益上的较量。
中国公司恐怕得面对丢失大批订单的重大损失;而欧洲那些医院呢,不光得多花钱,说不定还得牺牲医院的运行效率。至少在眼下看来,这事儿对两边都是个“双亏”的结果。
当然,现在中欧两边还在谈着呢,接下来估计会接着在采购配额、金额限制和原产地规定这些方面较量较量。
经济安全和医疗成本、公众健康十大股票配资网站,哪个更关键?这个问题不仅影响着中欧之间的关系,还实实在在左右着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路径。
盈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